「大禹用樹枝、細竹撈食鍋中滾燙的食物」是流傳於東北地區的筷子傳說

堯舜時代,洪水氾濫成災,舜命禹去治理水患。大禹受命後,發誓要為民清除洪水之困,所以三過家門而不入。他日日夜夜和兇水惡浪搏鬥,別說休息,就是吃飯、睡覺也捨不得耽誤一分一秒。

有次大禹乘船到一個島中,饑餓難忍,就架起陶鍋煮肉,肉沸熟後因為燙手無法用手抓食,大禹不願等肉鍋冷卻而白白浪費時間,就砍下兩根樹枝把肉從湯中挾出,吃了起來。從此為節約時間,大禹總是以樹枝、細竹從沸滾的鍋中撈食,騰出時間處理急事。久而久之,大禹練就了熟練使細棍挾取食物的本領,手下的人見他這樣吃菜,既不燙手,又不會使手上沾染油膩,也紛紛效倣,就這樣漸漸形成了筷箸的雛形。

雖然傳說主要是通過某種歷史素材來表現人民群眾對歷史事件的理解、看法和感情,而不是嚴格再現歷史事件本身。但聽了大禹在治水中偶然產生使用筷箸的最初過程,使當今的人們相信是真實的情形,它比姜子牙和妲己製筷傳說,顯得更純樸和具有真實性,也符合事物發展規律。

  促成筷子誕生,最主要的契機應是熟食燙手,上古時代,因無金屬器具,再因獸骨太短、極脆,加工不易,於是先民就隨手採摘細竹和樹枝來撈取熟食,當年處於荒野的環境中,人類生活在茂密的森林草叢洞穴裡,最方便的材料莫過於樹木,竹竿。正因如此,小棍細竹經過先民烤物時的撥弄,急取燙食時的撈挾,蒸煮穀黍時攪拌等,筷子的雛形逐漸出現,這是人類特殊環境下的必然發展規律,從現在筷子的形體來研究,它還帶有原始竹木棍棒的特徵,即使經過若干餘年的發展,其原始性依然無法改變。

  當然,任何傳說總是經過歷代人民的取捨、剪裁、虛構、誇張、渲染甚至幻想藝術加工而成的,大禹創筷傳說也不例外,它是將數千年百姓逐漸摸索製筷的過程,集中到大禹這一典型人物身上。其實,筷箸的誕生應是先民群眾的集體智慧,並非某一人的功勞。不過筷箸可能起源於大禹時代,時經過數百年甚至千年的摸索和普及,到商代成了和匙共同使用的食具。

CHINA.COM.CN

        人類初期的工藝發展是為了解決生活的難題,例如:人類最先使用樹枝挾取熟食,以免燙傷手口,生活穩定後發現竹子能剖開使用,且簡便易取得,而生活富裕以後就開始使用木箸、金箸、銀箸甚至是象箸,在目前的社會中便可發現此一生活結構。上層社會宴飲會有一定水準且講究質感與用餐樂趣,下層庶民只為取得溫飽,中層社會則折衷。因此,我們應該要提升中層社會大眾的飲食文化,增進生活樂趣。

yuandesign 發表在 痞客邦 留言(0) 人氣()

「原箸」Yuan Chopstix 筷子主題 Blog

   http://chopsticks01.pixnet.net/blog

   將陸續新增原箸相關訊息

   請各位舊雨新知,大家告訴大家!!

yuandesign 發表在 痞客邦 留言(0) 人氣()

大禹為傳說的中國用箸第一人

中國東北有一則民間傳說,相傳大禹在治理水患時三過家門而不入,都在野外進餐,有時時間緊迫,等獸肉剛燒開鍋就急欲進食,然後開拔趕路。但湯水沸滾無法下手,就折樹枝夾肉或粉粢(米飯)食之,這就是筷箸最初的雛形。傳說雖非正史,但因熟食燙手,筷箸因運而生,這是合乎人類生活發展規律的。

《禮記》鄭注雲「以土塗生物,炮而食之」。這是把穀子以樹葉包好,糊泥置火中烤熟。有專家認為這種烤食法也推動了箸之形成。當先民把包好塗泥的榖粒置火灰中烤時,為使其受熟均勻,不斷用樹枝撥動,我們聰明祖先也就是在撥動原始爆米花的過程中得到啟發,天長日久,筷箸的雛形也漸漸地在先民手中出現。

這固然是推測,因為新石器時代末期進入到夏禹時代還沒有文字,當時無法記錄箸之發明過程,但飲食專家的這些推測是不無科學道理的。

《韓非子·喻老》稱筷為「箸」,這再次佐證筷最初是以木竹為材質。因北方多木,而南方多竹,早期祖先便就地取材,故竹木是最原始的箸之原料。

漢代許慎的《說文解字》說:箸「從竹者聲」,古人云: 「箸為挾提」而挾從木,這又一次旁證先民最早以細樹桿或竹為挾食工具。不過用樹枝、細竹從陶鍋中挾取燙食到箸之形成,這是一個數百年甚至更遠的漫長時間。

人類的歷史,是進化的歷史,隨著飲食烹調方法改進,其飲食器具也隨之不斷發展。原始社會,大家以手抓食,到了新石器時代,我們的祖先進餐大多採用蒸煮法,主食米豆用水煮成粥,副食菜肉加水燒成多汁的羹,食粥用上匕,從羹中撈取菜肉用餐匙極不方便,而以箸挾取菜葉食之卻得心應手,所以《禮記·曲禮》說,「羹之有菜用挾,其無菜者不用挾。」鄭玄注「挾,猶箸也。」由此可知,新石器時代羹為副主流,食羹用匙極不方便,以手來抓滾燙稀薄的羹,更是不可能的,於是箸便成了最理想的食具。

總而言之,箸的出現,並不是孤立的。遠在新石器時代中期,在仰韶文化遺址中,已發現了匕匙。當歷史推進到新石器時代晚期,人的智慧有了一定的發展,生活條件也有所改善,單以匕匙進食已不能適應烹飪的進化,箸也就順乎潮流而出現。不過四千年前的夏代,箸還處於雛形,後又經過數百年的不斷演化,至商湯時代也就漸漸形成比虎口長一些的兩根長短相同的小棍棍。繼而發展到商代末期,紂為滿足於自己君王奢侈的高貴生活需要,而下令獵象鋸牙而製成象箸。

因箸的誕生史無記載,現在只能根據一些專家的種種推論和旁證來追溯筷箸的產生,但我們認為箸的如此出現是歷史推衍的必然結果。由於祖先智慧的想法,從使用樹枝挾取食物到用箸的演變,讓我們的生活方式更加的便利,甚至在帝王貴族的奢華需求下,使用稀有的素材為箸,就現代生態保育的觀念來說,顯然是不被認同的,這更是一個令人引以為鑑的歷史事件,因為追求享受的生活仍必須考慮到是否危害到週遭的人事物,同時必須讓生活需求的步調趨於平衡,讓我們與生態資源處於互生互利的狀態,才能維持良好的環境品質。

CHINA.COM.CN

yuandesign 發表在 痞客邦 留言(0) 人氣()

筷子原本單純為食具,由於使用者眾多,在民間普及程度遠超過於一般用品,於是一些人便藉以作為開展形形色色活動的工具。此類活動多在舊時社會底層,從事此類活動的人又多為無正當社會職業者,所以筷子也多為特製。

特殊信物。以筷子作為特殊信物,在武俠小說或通俗社會小說中也有描述,或作為幫派、會道門、黑社會團體首領「傳代」及擁有權力的信物,或作為代表某一勢力對外聯繫、交涉的符信,不一而足。

暗號。舊社會的一些幫會,曾以筷子作為暗號工具使用。清代、民國時期,中國各地及東南亞等地區,哥老會和青幫活動頻繁,雖屢經鎮壓、取締,但秘密活動仍長期持續,民國時期甚至由半公開發展為公開活動。此類幫會中的「當家」、「龍頭」、「老大」、「祖爺」之流熟悉「江湖海底」,通過「丟拐子」、「亮牌子」與同行聯繫。筷子有時被作為暗號工具。如幫會成員到外地受到欺侮、缺少盤纏或遇到麻煩,急需尋找當地「兄弟伙」或「在家人」,即可在飯館、酒店餐桌上將筷子擺成特定圖形,表示暗號求助。

賭具籌碼。以筷子做為賭具,常見兩種情形,一為「擲三」,一為「抽彩」,均流行於清代、民國時期。

「擲三」及以筷子三支,以相同高度擲下,再按筷子下地後的三種不同結構以定輸贏。此種賭博方式在舊時農村流行。

「抽彩」賭具是用筷子若干支全染紅色或上紅下黑,插其三分之二於筒中,筷首現於筒外,筷足藏筒內。筷足用刀刻橫線一至三條不等,做為得「彩」憑據。「抽彩」為舊時小販使用的一種含賭博特徵的促銷手段。此種賭博方式,多在小城鎮街邊進行,主要對象為買零食的兒童。

賭博以筷子做籌碼就舊時多見,因其一以當十,俗稱為「牛」。多數是以常用筷子為之,但有的職業性賭場則為特製,或木或金屬等,上加烙印或鑿刻號碼,以防偽造「賭假」。

迷信用具。除民間用筷「請筷子神」之外,有的巫婆神漢又編出了「請筷仙」、「宰筷子鬼」的迷信作法,均是以筷子為工具,製造神秘氛圍,以騙取錢物。

隨著人們的思想覺悟的提高,以上種種筷子在底層社會被利用的情形,大多已逐步消失。因而,由箸文化的亞文化形成的消極面,也日漸縮小以致完全消失。

由於底層社會的消費力較低,多半外食,因此,常使用免洗碗筷,雖然便利,但卻忽略了其中暗藏了多少危機。台灣的材料短缺,現在許多製造筷子的木頭與竹子,都是來自於中國大陸與東南亞。免洗筷在製作過程中,為了維持好的賣相,通常經過硫磺燻蒸或是雙氧水漂白的工作,之後就隨地曝曬,所有製作過程都未經消毒程序也未用水清洗。然而免洗筷中飽含二氧化硫,遇熱則會釋出越多,就在人們飲食的過程中都吃下肚,這些化學成分將會造成身體不適的情形。除此之外,硫磺中含有重金屬,例如:鉛、汞等。重金屬會堆積在人體內,長時間累積會造成鉛中毒或汞中毒,甚至會使人罹患癌症。而且一棵生長了二十年的大樹,僅能生產為30004000雙免洗筷。台灣每年要用掉100億雙筷子,同樣也會產生垃圾問題,換句話說,我們一年要砍掉290萬棵樹,這將加劇地球的溫室效應,氣溫越來越高、氣候越來越反常、南北極的冰川持續融化。若大家能自己攜帶環保筷,輕巧又方便,多了這個用心的動作,我們就能少砍290萬棵樹。

yuandesign 發表在 痞客邦 留言(0) 人氣()

自古以來,帝王將相、士農工商以至奴僕乞人,幾乎都用筷子進餐。不同社會階層對所用的筷子的要求也不同。皇室、顯宦、豪門都把追求名貴筷子列為生活享受上的一大樂事,箸也就逐漸出現更多的「精品」,成為權勢、財富、地位的一種象徵

帝王以貴重筷子賞賜臣子,是封建王朝權勢、地位的最明顯表徵。《宋書‧沈慶之傳》記載,南朝劉宋初「太子妃上世祖(劉裕)金鏤匕箸及杵杓。上以賜慶之,曰:『卿辛勞匪殊,歡宴宜等。且觴酌之賜宜以大夫為先也。』」沈慶之得到的豈止是筷子,而是寵信、榮譽、權勢、地位、財富。《開元天寶遺事》一書,也記有唐玄宗以金筷子賞賜宰相宋璟一事,在此,宋璟得到皇帝親自使用過的筷子也就大大提高了他在朝臣中的地位。

箸作為貢品和贈禮,同樣體現筷子所代表的乃是權勢、財富、地位。據《飛燕外傳》一書所記,「后(指趙飛燕)始加大號,婕妤奏書於后,上二十六物以賀,有文犀避毒箸二雙。」二十六物,可想而知皆為非凡物品,但卻只點了「文犀避毒箸」之名,足見這兩雙筷子的貴重。無論從送禮還是受禮者看,這兩雙筷子均不是一般東西,它體現的是雙方的權勢和地位。另如,乾隆年間,皇帝嫁女,以三兩重金鑲牙箸兩雙作為陪嫁,其所展示的權勢、地位更不在話下。

筷子作為權勢、財富、地位的象徵,又一極生動的體現是被作為陪葬品,表示死者希望將其生前擁有的權勢和財富等等帶到地下繼續佔有和享用。《元史,祭祀志》言:「凡宮車晏駕,棺用香楠木,中分為二,刳肖人形,其廣狹長短,僅足容身而已。殉以金壺瓶二、盞一、碗碟匕筯各一。」可見,皇帝死後仍然不忘以金筷子一雙陪葬。另,雲南祥雲縣大波那銅棺墓中發現有銅筷子陪葬。湖南長沙馬王堆一號墓出土有西漢竹箸。至於唐宋墓葬中以筷子作陪葬則更多。這些陪葬物以筷子為之的事例,也從多角度、多層次表明其所代表的乃是生前對擁有權勢、財富的願望。

中國歷史上最精美的筷子也許多屬於擁有極大權勢、財富、地位的皇家貴族。《天水冰山錄》一書所記,明世宗十宰相嚴嵩被抄家,僅金鑲牙箸便有1100雙之多。《紅樓夢》寫賈府被抄,其中被抄物中便有「金筷子五把」。另,清代末期,西太后舉行六旬慶典,其中僅金銀牙箸、金碗等即達789件。足以見得,筷子中的精品,往往為擁有權勢、財富、地位者所佔有,而這些精品筷子,自然也就在某種程度上代表了權勢、財富和地位。

在中國少數民族中,自古有將筷子視為權勢、財富、地位象徵的風俗。樊綽《蠻書》記「蠻夷風俗」云:「南詔家(指南詔王族)食用金銀器,其餘官將則用竹簞。貴者飯以箸,不匕,賤者搏之而食。」從此段文字更可使人知道,早在距今一千二百多年前,今雲南各族已將筷子看成是擁有權勢者的「專用」之物。

清乾隆時袁枚在《小倉山房文集》續卷三十一中,還為後世留下筷子作為「調兵」令劍,通行於華中、華南苗族部族中之事。袁枚在《原任江寧布政使內務府總管永公傳》中記述:「苗俗印信兵權統歸妻掌,號曰『印娘』,領軍陷陣,悉在夫先。調兵以帚箸為號,箸下則能食者行,帚下則掃境全出。」在此,筷子不只是權勢、地位的象徵,而且成了類似「尚方寶劍」的調兵令箭,筷子下到之後「能食者行」,足可見其威力大到了哪種程度。

現代人不以筷子作為權勢、財富、地位的象徵,而是以筷子講求環保衛生,甚至為時尚格調的代表,特殊的筷子亦成為個人品味收藏的物品。然而,歷經時代的變遷,由於社會發展,人們的思想觀念改變了,筷子作為權勢、財富、地位的象徵,已逐漸淡化乃至消失,但是,筷子曾經發揮過的作用,依然為今人所關注。

 

yuandesign 發表在 痞客邦 留言(0) 人氣()

「箸」這個名稱,始於先秦。

    據現在能考察到的「箸」字,最早出現在《詛楚文》裡。

    戰國後期,約在公元前270年左右,《荀子‧解蔽》中記有「箸」。約公元前240年左右,《韓非子‧喻老》中也有提到「箸」。而據先秦資料寫成的《禮記》一書,在《曲禮》部分又提出箸的另一名稱為「梜」。

        秦代,李斯《峰山碑》石刻上有「箸」,秦末漢初的《春秋事語》中也記有「箸」,表明「箸」,表明依然使用。

        到了漢代,箸的名稱又有新音,寫法也出現了多樣。《史記‧留侯世家》裡用「箸」,但《史記‧絳侯周勃世家》裡則書寫箸為「櫡」,出現了同一個字的不同寫法。東漢時,許慎《說文解字》對「箸」字,從字形到字義又做了概括,認為「箸」,「飯敧也」(段玉裁注:敧者,側傾意,箸側傾用之),這既總結了歷代名稱的來由,又為後人所沿襲。而鄭玄在為《禮記‧曲禮》中的「梜」作註時,又記下了「今人記箸為挾提」一事,反應了箸的另一新的稱呼-「挾提」在距今一千八百年前已經出現。

        三國魏晉南北朝時,「箸」已被寫為「筯」,此見於干寶《搜神記》及劉義慶《世說新語》等著作中。此外,三國時魏人張揖《廣雅》中提出了箸的另一名稱「梜」的另一種寫法-「筴」,認為「筴謂之箸」。

        隋唐五代時期,「箸」、「筯」同時使用。宋代,「箸」名仍沿用,也有用「筯」名。元代,官至南台監察御史的周馳,在其所著《如是翁集》裡有一首五言詩,題目為《箸》,可見元代對筷子仍稱為「箸」。

        明代是「箸」改為「筷子」的時期。明朝陸容《菽園雜記》的原話是:「吳俗,行舟諱言住,箸與住同音,故謂箸為筷兒。」行船最怕的就是船停住不走,而且希望船走得快,怎麼能每次吃飯時就「箸」一次呢?當然要每次都「筷」啦。快字上面加個竹花頭,當然顯示這筷子是竹製的了。以「筷子」作為箸的另一稱呼,至遲從此開始。當時,仍有人稱筷子為「箸」的,如《水滸傳》、《西遊記》裡,便不寫「筷子」而仍寫為「箸」。

        總而言之,「箸」曾被寫為「梜」、「櫡」、「筴」、「筯」、「挾提」,最遲在明代則被改稱為「筷子」。而今人們多稱筷子,但仍有人稱之為「箸」或「筯」。事實上,從明、清、民國至今,箸、筯、筷子、筷儿同時共用,此現象已延續六七百年之久。

yuandesign 發表在 痞客邦 留言(0) 人氣()

遠古時代,人類並不懂得要憑藉什麼餐具享用食物,甚至沒有嚴格意義的烹飪,也沒有規範的進食方式,人們隨手將食物取來送入口中,一切順其自然。當飲食生活發展到一定階段,進餐方式開始有一些變化,人們不僅發明了烹飪用具,也創製了一些進食用具。

古代中國人使用的進餐用具,主要有匙和箸兩類,還曾一度用過刀叉。現代考古學提供的證據表明,中國人使用餐匙的歷史十分悠久,餐匙的起源可以追溯到距今七千年以前的新石器時代。中國古代在相當長的時期內,進食時一般都是匙箸並用,文獻中也常常是「匕箸」並提。所謂匕和箸,即是我們現代所稱的餐匙和筷子。

筷子,古稱箸。

箸是中國古代獨特的發明創造。中國何時有箸?許多專家、學者認為,箸的起源,應該是與中國新石器時代出現的農耕生產有著密切的關係,陶烹、熟食的普遍,應是箸的產生和使用的契機。因而,我們認為,中國箸文化的源頭要到新石器時代遺存中去尋找。

近年來,研究指出,中國箸的使用或匕箸並用出現在新石器時代的中晚期,這是華夏民族祖先的粒食、熱食、羹食的出現及陶質碗形盛食器的使用為特徵的農耕文化配套產生和發展的一種文化現象。而陜西臨潼姜寨(距今6600年至6000年)、浙江餘姚河姆渡(距今7000年)等遺址的出土物,更證明早在新石器時代,距今六七千年時,箸已成為我們祖先的進食用具了!

中國至遲在商代中期已較普遍地使用箸了

其主要依據先秦典籍之外,還有自20世紀30年代以來,在我國黃河流域與長江流域先後出土的商代箸文物。

最早提出箸在中國使用年代的典籍是戰國時期韓非的《韓非子‧喻老》。該篇記述:「昔者,紂為象箸而箕子怖。以為象箸必不加於土鉶(土陶器),必將犀玉之杯;象箸玉杯必不羹菽藿」。也就是說,商紂王以象牙做筷子,它的叔叔箕子擔憂,認為象牙筷子和土鉶(土陶器)是不相配的,只有犀角和玉做的杯子才相稱,而用象牙筷子和玉杯,當然就不能用豆和藿菜做羹了。韓非的記述肯定了商代已經用箸。

其後,西漢賈誼《新書‧連語》中有「紂損天下,自箸而始」的評說。司馬遷《史記‧十二諸侯年表》有「紂為象箸而箕子唏」的記述。東漢的王充《論衡‧感虛》也有關於「紂為象箸」的記載。他們從多方面證實了韓非所說之事是可信的(但「紂為象箸」並不是指年代最早的筷子),也表明了中國人使用筷子的習慣已經有數千年了,成為中華民族進食方式的一大特色。

就文物而言,我國在考古發掘所獲得的數量可觀的古箸中,已發現不少屬商代中晚期的箸文物。

在中國黃河流域,1934年至1935年間,安陽陰墟侯家莊考古發掘時,在墓中曾出土有商代青銅箸六支。據《梁思永考古論文集》中所載的《陰墟發掘展覽目錄》,這六支青銅箸是接柄使用的箸頭,說明距今三千多年前,商代後期已有青銅箸使用,同時也為「紂為象箸」提供了證據。

隨著時代文明的演變,人們在儀禮上的規範增加,自古以來,箸的使用有許多習慣性禮儀,這些大都是在周代禮制社會中形成的。如人們都習慣用右手執筷子,《禮記‧內則》中就有「子能食食,敎以右手」之說,明言當孩子長到能自己進食時,要敎他用右手用箸。至於為什麼一定要用右手執箸,可能和周時進食禮儀有關。如《禮記‧曲禮》說:「凡進食之禮,左餚右饌,食居人之左,羹居人之右。」需用箸進食的羹放在人的右側,所以一定得用右手執箸,這樣進食更方便。這個用右手執箸的傳統,可謂根深蒂固。

需要為發明之母」,當人類的生活進入穩定的狀態,就會開始發展其他的需求,因為有需求就會嘗試去開發新的事物;如同人類的飲食方式,從剛開始順其自然地用手取食,對於烹煮方式也比較不講究,到了成熟階段,用火的開始,有陶烹、熟食,不再適宜用手取食,食物也變的更精緻了,因此,發明更先進的用匕與箸進食,改變了原有的飲食方式。而中國是個重禮教的社會,至周代時更發展出不同的禮儀規範來約束人民,讓人民的生活更有秩序,當然有些適用的規範仍沿用至今,至於太過繁瑣不適用的就漸漸被淘汰了!這也讓中國樹立幾千年的規範屹立不搖,成為中國人生活的依歸及生活的常態。

 

yuandesign 發表在 痞客邦 留言(0) 人氣()

幾千年來,中國人使用筷子遍嚐了人間美味,創造世界上獨樹一格的中華飲食文化。同樣,豐富多彩的中華食文化又反過來促成中國箸文化的不斷完善和發展,使得小小兩根筷子給人們的生活增添了許多美好的情趣。

神奇的「兩根小棍」展示的特殊功能,促進了中國烹調技術不斷精細化的民族風格的形成。許多研究中華食文化的專家都認為,漢代前後是我國食文化民族風格的奠基時期,而從這一時期起,已增多了細碎分割原料的菜餚品種。烹調方法也因之包括了蒸、煮、燒、烤、炙、熗、煨、煎、悶、拌、涮、醉、糟、滷等十多種。顯然,這些類別的食餚,都不宜用手抓食和用匕取食,這就為箸的廣泛使用奠定了物質基礎。其後,南北朝廣泛使用了釜、鐺等鐵質烹調器。入唐以後,「炒」的技法普遍使用,這就使得烹調手段進步靈活,而使餚品更趨精細。兩宋時,已出現了多達數百種的餚饌名目。明清兩代及民國時期,中國飲食文化進入鼎盛期,既便於操作又富變化的眾多烹飪工具的發明及花樣翻新,匠心獨具的烹調技法推廣,使中國菜餚在細緻、精美兩個方面更得到淋漓盡致的發揮。中國「四大名菜」數以千計的餚品,無不以「刀功」取勝,正是精細化的顯明標誌。因而,只有筷子,才能既便於任意拆分、拾取各種較大形態的食物,又可以隨意捻取塊、條、絲、丁、片、末等經過精細加工的食物。可見,一方面是中國傳統的烹調方法為箸的使用創造了廣闊的用武之地;另一方面,也表明了箸的使用促成了中國餚品不斷求精、求細的發展歷程

中國傳統的飲食審美觀對箸的使用和型態變化也有著十分緊密的聯繫。歷來,中國飲食以「味美」作為主要追求。《禮記‧中庸》提出了「人莫不飲食也,鮮能之味也」的苛求。由於歷代上層社會的提倡,知味、辨味、品味、求味成為傳統的飲食審美的重要環節。因此,只有箸才能把進食者的意願指向「美味」的最精微之點而探其究竟,進食者也只有用箸才能把所有餚饌分辨為一個個「味點」而加以集結概括,形成為味「美」的規律性感受。筷子,既是國人飲食審美的工具,又是追求「味美」的創造物

中國的菜餚講究多樣的烹調技巧,在精細的雕琢下發展出種類繁複的菜系,也由於中國人使用筷子進食,才能更仔細品嚐刀功細緻的佳餚。相較之下,西方所發展出來的速食文化,制式化的口味與包裝,雖然便於取食,但卻少了用筷子細細分食的步驟,更無法吃出餐點的品味。這也是中國菜餚越來越廣受歡迎的原因之一,不但能嘗試到煎、煮、炒、炸、燉、蒸等不同烹飪方法所做出的菜餚,中國菜師傅所倚靠的是純熟的烹煮經驗而非制式的計時料理方式,所呈現的美味也異於西方。除了享用餐點的美味,如何享用亦成為西方人的挑戰---學習拿筷子。運用槓桿原理使用筷子,體現了手指的靈巧度,並不是每個人天生就能拿好筷子,也許長大後,我們對於拿筷子這件事都習以為常,但我想,這是每個人從小都曾用心琢磨的過程。筷子的出現不僅讓飲食的烹調手法精細,同時也讓我們能更細緻的品嘗美食,仔細的了解菜餚的口味,筷子的使用也訓練我們手眼的明快與巧智,不得不敬佩老祖宗所留下的智慧用心。

 

yuandesign 發表在 痞客邦 留言(0) 人氣()

      我們在考古發掘中,曾發現過匕匙及刀叉食具,炎黃子孫用筷子進食,而沒有發展成手食文化或刀叉文化,這是什麼原因呢?

      首先取決於自古以來的粒食傳統。從《尚書》等古籍和舊石器時代遺址的文化遺存所反映的古代情況來看,中國在遠古時代,也存在著漁獵和農耕兩種文化型態。也許由於黃河、長江、珠江這三大流域的適宜的地理環境和氣候條件,使得中華民族的先民們過早地進入比較成熟的農耕文化型態。由於農耕比漁獵更容易獲得穩定的食物來源,這就決定了中華民族飲食文化的一個重要特色便是其粒食傳統。

      中華民族的主要發源地黃河流域,自古以來就是以小米等糧食為主食,另一發源地的長江流域則以水稻為主食。這兩種糧食去殼比較容易,所得的米粒大小適宜,不需要粉碎即可烹煮。而麥類糧食的表皮結構緊密,若不加粉碎,直接烹煮所得的食品在口感上明顯劣於前者,這大概便是中國粒食傳統的主要原因。

      用顆粒狀態的糧食加水烹製得的食品主要形式是飯和粥,飯可以比較方便抓食,而粥就必須藉助於一定的進食工具。古代曾用過匕,但在古代匕的形制不同於今天的餐匙或調羹,基本上是一種平面的骨片或木片,用它們舀取湯和粒兼有的粥並不方便,所以很快就讓位於專門用於夾羹菜的箸了!

      其次是因為喜愛熱食的飲食習慣。中國人的熱食習慣,可算是與生俱來的,並不單純是烹調技術的問題,其間還涉及文化背景,甚至還有中國人的消化生理特徵問題。

      從文化背景上分析,中國人很重視禮儀,特別是在先秦儒家的倡導下,很早就有一套系統的生活規範,其中包括飲食禮儀。這種飲食禮儀,多數脫胎於古代的祭祀活動。食物供獻在中國人敬祀鬼神的儀式中是重要的內容,不同於西方僅獻上一束鮮花的方式。照例,鬼神只吸收供奉食物的精神要素,這在科學不發達的古代便體現為烹飪食品所散發的熱蒸氣,加之中國古代哲學中有一個相當普遍的概念叫做「氣」,從而造成人們視熱食為禮食,而禮食則是大家普遍追求的目標,追求的最簡便的方法便是「趁熱吃」。

      關於中國人的消化生理特徵,根據現代解剖學發現,東方人和西方人的消化系統細微結構並不相同,各種消化系統之間的形態結構與組織結構也有差異。因此,東方人和西方人對食物的營養要求及風味要求自然會產生差異。

      為了適應這種文化背景,滿足消化生理上的需要,中國烹飪必然會以自己的技藝創造人們所喜愛的熱食。而熱食,特別是帶有油脂和湯汁的熱食,並不好用手抓食。甚至,中國傳統哲學中的整體性原則指導著中國烹飪技術,使得中餐菜餚非常講究其藝術造型,在某些情況下,亦不便於使用刀叉。

      第三是因為盛、食兩用的食具---飯碗。對於使用筷子吃飯的東方人來說,飯碗是基本的配套食具。

      如前所述,粒食與熱食有利於箸的推廣使用。但箸對於極稀的湯汁卻無能為力,還應該配上勺子或餐匙,考古中也確實發現過它們,但卻沒有像筷子那樣應用的廣泛,探究其原因是中國人的飯碗兼具盛放和進食兩種用途,甚至可以代替酒杯或茶杯。造成這種現象的原因,可能與中國人早以發明瓷器有關。眾所皆知,陶器較普遍,而瓷器則是中國人祖先獨特的創造,英語裡中國國名「China」與瓷器同名。用瓷器飯碗比用陶器製品輕巧美觀,器壁厚度亦大大降低,因此以口就碗而啜飲,毫不感到困難。中國的原始瓷器發現於龍山文化的遺存中,殷商時代的白陶證實人們對高岭土的使用。因此,在人們普遍用筷子吃飯的時候,用比較粗糙的瓷碗亦已經相當普及了。

      氣候因素決定中國人粒食傳統,主要形式是飯和粥,由於用平面的骨片和木片舀取有湯粒的粥不靈便,於是箸就代之而起。敬祀鬼神的飲食禮儀使得人們視熱食為禮食,而帶有湯汁、油脂的熱食不好用手抓食,且中華菜餚相當講究藝術造型,在某些情況下,便不適合使用刀叉。盛、食兩用的飯碗與筷子為互相配套的食具,形影不離。因此粒食、熱食、飯碗這三項成為中華民族使用筷子吃飯的原因。若不是這些飲食傳統和習慣,恐怕我們會與游牧民族一樣用刀割食或像印度人用手取食;老祖宗遺留下的智慧,使我們的飲食方式更加優雅,同時,正確理解和認識筷子對人智力發育的作用是宏揚箸文化的一項重要任務,引導和教育下一代正確使用筷子,應是中國人的一項責任。

yuandesign 發表在 痞客邦 留言(0) 人氣()

      箸是中國古代文明世界的發明創造。小小兩根棍,通過手的動作,精妙絕倫地表現了物理學上的槓桿原理,延伸了手指的功能,反應華夏民族的智慧與文明。從先秦及兩漢典及所載和黃河流域與長江流域的古箸表明,中國人使用筷子作為食具的習慣,至今已有六、七千年的歷史筷子和右手構成一種獨特而其妙的現象,成為中華民族進食方式的一大特色,且成為傳統,蘊含著深厚的歷史與文化。

      箸的獨創,不僅為獨樹一格的中華時文化提供了重要構件,而且與華夏民族文化心理及歷代中國社會部分社會意識形態的形成和發展有著諸多方面的密切聯繫。箸文化是眾方薈萃的華夏文明園地裡的一枝挺秀奇葩。中國箸文化在中國傳統文化發展史上,應享有不容忽視的一席之地,它是中華民族鮮明的文化特徵之一,也是包括許多亞洲國家在內的華食文化圈共同的文化特徵這早已是朝鮮半島、日本列島及東南亞地區等許多亞洲人的共識,甚至也為西方人所確認。

      箸文化能被承認為一個文化門類,是其積累了幾千年的廣博內涵所確定的。箸的發生、發展和演變,從某種意義而論就是一部形象、生動、系統的中華文化發展的歷史。

        箸文化是中國人對人類文化的偉大貢獻。它不僅屬於中國歷史,而且也屬於中國的今天和未來。箸文化的豐厚蘊涵與廣泛的社會功能,遠遠超出進食器和食文化的範疇。人們已逐漸認識到,箸文化不應從屬於食文化,而應列為自成體系的文化門類才符合歷史實際。

yuandesign 發表在 痞客邦 留言(0) 人氣()

 IMG_1844.JPG 

可以收納成體積極小的腳踏車防盜鎖,

摺疊後寬約5cm;長約9cm,

放入口袋,即可攜帶。

雖然方便,但安全性就不得而知了,

(預估一片厚度約5mm吧)

還是只防君子不防小人呢!!

 

 

IMG_1849.JPG

我想大家應該都有在雨天用完餐或逛個街出來,

愛傘不翼而飛的慘痛經驗,

於是大家學乖了,將傘裝入傘套,

不管它有多大多重多麻煩,

還是帶在身邊吃飯,購物。

 

現在不用了!!

全新的防盜雨傘,

握柄部份可與傘體分離,

讓不肖人士看了馬上轉移目標,

否則就是跟自己的手過意不去。

IMG_1850.JPG 

除此之外,此防盜傘共有四個部位可拆解,

依消費者喜好需求,

可選擇不同尺寸大小顏色組件,

真是相當貼心又實用的好設計!!

yuandesign 發表在 痞客邦 留言(0) 人氣()

IMG_1586.JPG

 

 

IMG_1590.JPG

 

看似不規則,實是亂中有序的排列堆積

如大自然的景物一般。

 

IMG_1587.JPG

因為紙材的不規則變化,

應用在燈飾上也呈現了不同的光影變化效果,

且自然呈現的有機造型相當搶眼。

IMG_1588.JPG 

在衣裝上則像是波紋般自然的擺動著,

搖曳生姿!

yuandesign 發表在 痞客邦 留言(0) 人氣()

IMG_1556.JPG

手感陶器配上日式輕食,

視覺美感大幅提升!!

IMG_1557.JPG 

yuandesign 發表在 痞客邦 留言(0) 人氣()

IMG_1544.JPG

 

IMG_1545.JPG

放上食物點綴下,更顯出其美!!

IMG_1546.JPG 

yuandesign 發表在 痞客邦 留言(0) 人氣()

IMG_1543.JPGIMG_1542.JPG

 

yuandesign 發表在 痞客邦 留言(0) 人氣()

IMG_1535.JPG

IMG_1538.JPG

IMG_1539.JPG

 

IMG_1544.JPG 

yuandesign 發表在 痞客邦 留言(0) 人氣()