目前分類:箸文章 (25)

瀏覽方式: 標題列表 簡短摘要


【大紀元11月27日訊】

 筷子與刀叉不僅表現了東西方飲食文化的差異,同時也蘊涵著東西方人不同的生存方式與特點及淵源。據北京科技報26日引述浙江大學遊修齡教授認爲:東西方出現進食工具筷子和刀叉的不同,和環境有關係。筷子要發源於有竹子的地方,刀叉的最初起源和歐洲古代遊牧民族的生活習慣相關聯。 

chopsticks.jpg

據《禮記》中的記載推測,當時人是用手把飯送入口的。後來由於人們在燒烤食物時,不可能直接用手操作,需借助竹枝一類的工具來放置和翻動食物,在炊具中燒煮肉塊和蔬菜的羹湯,也要用它們來取食,久而久之,聰明的先民逐漸學會用竹條來夾取,這就是筷子最早的雛形。

筷子古時候單叫箸,《禮記》、《荀子》、《史記》都提到箸,在《韓非子》特別提到以荒淫奢侈聞名的紂王,使用「象箸」進餐。由此,筷子的起源可以追溯到周代。不過,研究表明大約到了漢代以後,才普遍使用筷子。後來,「箸」又演變爲「筷」,之所以得名與中國古代江南民間忌諱有關,民間行船時諱言「住」,而船家行船又偏偏在吃飯時離不開箸,二者同音,索性改成「快」,後來爲了和常說的「快」區分開來,便加上了竹子頭。

遊修齡教授指出,東漢許慎的《說文解字》說:「箸從竹聲。」則恰好驗證了飲食用具與環境有關係這樣的結論。

筷子的特點是「不變應萬變」,料想方的扁的,長的短的,硬的軟的,統統可以一夾就起來,確是神奇。筷子,曾載譽著華夏朝朝代代飲食文化的傳統與文明,也曾使有著五千年傳統理念的華夏子孫引以自豪。

刀叉最初起源可追溯到歐洲古代遊牧民族的生活習慣,他們生活在馬上隨身帶刀,往往將肉燒熟,割下來就吃。大約15世紀前後,爲了改進進餐的姿勢,歐洲人才使用了雙尖的叉子。用刀把食物送進口裡不雅觀,改用叉子叉住肉塊,送進口裏顯得優雅些。叉子才是嚴格意義上的食具,但叉子的弱點是離不開用刀切割在前,所以二者缺一不可。直到17世紀末,英國上流社會開始使用三尖的叉子,到18世紀才有了四個叉尖的叉子。所以西方人刀叉並用只不過四五百年的歷史。刀叉的出現比筷子要晚很多

作爲西方主要食具的刀叉和筷子身份很是不同。雖然它的出現比筷子要晚很多,然而,它功能多樣,既可用來宰殺、解剖、切割牛羊的肉,到了燒熟可食時,又兼作食具。適應於歐洲人飲食習慣。它和筷子影響了東西方不同的生活觀念。

yuandesign 發表在 痞客邦 留言(0) 人氣()

 

         筷子有很多文化,武林中還有筷子功。影視文學作品中亦有表現,最誇張的是不動聲色地用筷子夾住空中飛舞的蒼蠅,嚇退綠林好漢。

  仔細想一想,中日韓三國筷子各有千秋。中國筷子平頭,日本筷子尖頭,韓國筷子金屬,為何同祖同根同為筷子,卻有此差異?我老是說凡事都有道理存在,只是有時我們不知而已。

  
        中國餐飲文化中禁吃或少吃生食,尤其魚肉一類。我小時候聽說的吃生肉的,都是魯智深之流,所以中國筷子功能是夾。我姥爺在飯桌說過,夾得起就吃,夾不起就別吃。絕對不允許夾不起時用筷子紮起食物。後來我在老家又聽說紮饅頭紮飯是祭奠死人的。

  
        日本與中國餐飲相反,極喜生食。尤其生魚片,為日本餐首選。生魚片滑而不易夾起,故日本文化允許紮住魚片,如同魚叉。加之日本為分餐制,一人一份,筷子短而尖,只為自己啊,不像我們共餐制。

  
       韓國人喜燒烤,金屬筷子應運而生。竹木筷子上了炭爐,吃不成肉還狼煙四起,金屬筷子可以避其弱點;但金屬筷子沉重,平時吃便飯顯得有些滑稽。

  
      
中國人過去看一家人的筷子就知貧富。筷子越長,家產越殷實,原因很簡單,大戶人家吃飯菜多,筷子長了好夾住遠處的菜。過去沒有轉盤,多好吃的菜也轉不到你的面前。因此我們能發現小小筷子文化,衍生道理許多。


來源:人民日報海外版

yuandesign 發表在 痞客邦 留言(0) 人氣()

筷子文化說略

http://book.sina.com.cn 2009年10月15日10:26

有人說中國人“心靈手巧”,特別是中國的手工藝品十分精美,與中國將筷子作為餐具有密切關係。這恐怕不無道理。因為筷子構造極其簡單,用它攝取食物全在於駕禦的技能。小孩子從吃飯開始就學用筷子,他們從實踐中揣摸體會出持筷的奧妙,久而久之,自然得心應手,也使手指技能更為發達。另外,由於筷子與人民生活關系密切,不少民間文藝作品也以筷子為創作題材,中國不僅有筷子詩、筷子謎語、筷子故事、筷子雜技,而且還有筷子舞。這種舞蹈原是蒙古族歷史久遠的男子獨舞,後來發展為男女集體舞。表演時舞者手持一束束筷子,伴隨樂曲,用力擊打,時而旋轉,時而跪蹲,動作剛勁,節奏強烈,有濃厚的草原生活氣息。可見筷子也促進了中國其他文化、藝術的發展。也許正是由於上述種種原因,西方國家的人們對中國的筷子越來越發生濃厚的興趣,有些國家近幾年來還掀起「用筷熱」,一些企業、學校和政府有關部門竟建立了專門教人學用筷子的「培訓中心」。

中國筷子的類別很多,據上海收藏筷子的蘭翔先生說,以材質而論,中國筷子主要分為金屬筷、竹木筷、牙骨筷、玉石筷和密塑筷五大類。金屬筷中分銅筷、金筷、銀筷、鐵筷、鋁筷、鈦筷和不銹鋼筷。銅筷歷史最久,金筷最為名貴,鈦筷是金屬筷中的後起之秀。竹木筷中分竹、木兩目,而竹筷中較有名氣的是天竺竹筷、紫竹筷、楠竹筷;木筷中又以紅木筷、華梨筷、楠筷、鐵凝木筷、冬青筷、杜仲筷、棗木筷、烏木筷等較受歡迎。而烏木筷在木質筷中身價最高,冬青筷與烏木筷相比,則顯得較為樸素淡雅,使用者最多。牙骨筷中,除歷來被認為是上等高級餐具的象牙筷和犀角筷外,還有用象骨、駝骨、鹿骨制筷的。玉石筷的最大特點是以色取勝,分白玉筷、粉玉筷、墨玉筷、糖玉筷、黃玉筷、碧玉筷、岫玉筷。現在市場上賣的大多為岫玉筷,以綠松玉石筷較為名貴。密塑筷是筷子家族中最年輕的品類,它色澤乳白,很像象牙筷,製作簡便,物美價廉,便於攜帶,輕巧牢固,流行很快。此外,歷史上也有人以瓷制筷的,但因易斷,難以發展。後世也有玻璃筷,透明晶亮,非常可愛,但易破碎,人們總有不踏實之感。筷子的形狀主要有圓筷、方筷和尖頭筷三種。

在這些不同質地、形狀的筷子品類中,有許多又是觀賞價值較高的工藝品。它們或方圓有致,樣式精巧;或描龍繪鳳,玲瓏剔透;或妝金鋪銀,鮮豔奪目;或精雕鳥蟲,千姿百態;或鏤刻詩文,刀工細膩,均能使人愛不釋手。福建的漆筷、杭州的天竺筷、陝南的冬青筷、北京的牙筷等,無不纖巧秀麗,享譽世界。

使用筷子可以健身前已述及,這裏要講的是筷子家族中有些還具有特殊的保健醫療作用。銀筷可以試出毒物早為我們祖先所運用,現代科學也完全解開了其中之謎。銀在水中不斷釋放出大量銀離子,它能迅速滲入一切細菌的細胞膜,使細菌很快脫水、缺氧而死亡。其殺菌力之強大,令人咋舌。據測定,一份銀粉可殺死一千萬份水中的細菌。實驗表明,野外斷飲用水時,只要將銀筷(器)浸泡在水中攪拌一會,沉澱後即可安全飲用。玉石筷的殺菌去毒作用也極為神奇而明顯。生物物理化學分析表明,許多玉石中含有對人體有益的微量元素,如銅、鈷、鋅、鎂等,用玉石筷子進膳,能經口腔接觸和食物汁浸潤進入人體,調節生理機能,強身祛病。還有一些玉石具有奇妙的物理特性,像金剛石能吸收並積蓄陽光短波,成為理想的「天然紫外光貯器」,如果用金剛石筷進食,它可殺消食物中的菌毒。而另一些玉石,明處吸光,暗處(如送飯菜進入口腔)放光,而當光束對向某穴位時,就像針灸一樣,能產生極佳的治療和強身作用。至於用某些木竹筷可治療疾病更是中醫實踐所證明過的。像用杜仲木制的筷子,性溫味甘,具有很強的補肝腎、壯筋骨、益氣脈、降血壓的作用;棗木筷插在飯中,能隔餐不餿;天竺筷性寒味甘,可清熱去寒、生渴鎮嘔。還有像用名貴珍稀中藥材犀角制的犀角筷,性寒味苦酸堿,其涼血、清熱、解毒的作用相當強大,對治療昏狂、熱譫、斑疹、嘔血、鼻血有著十分明顯的作用。

說到筷子文化,就不能不涉及到刀叉文化。眾所周知,當今世界飲食文化,就食物送到嘴裏的仲介物而言,大致分為以非洲大陸和西亞為主的手拿文化,以歐洲為主的刀、叉、匙文化和以中國為主的筷子文化。這裏且不說手拿文化,僅就筷子和刀叉匙的使用作一簡要比較,就可看出筷子蘊含著強烈的中國文化氣息。

食物原料是選用進食工具的前提,以歐洲為主的西方國家,歷來以漁獵、畜牧、養殖為主,以採集、種植為輔,肉食較多。刀子曾是歐洲社會家長權力的象徵。整塊烤肉由家長用刀子切開分給每個家庭成員享用,這種傳統一直遺存到現在,至今分割燒雞等燒烤大件食品仍是父親的任務。使用刀子和叉、匙,從而確立了按每個人分餐盛盤的現在歐美進餐模式,這是近代才有的事情。中國不同,是以採集、種植為主,以漁獵、畜牧、養殖為輔,素食較多,故用筷子。早在周朝,筷子不僅是進食的工具,而且還被視作為一種禮器,足證它是多麼重要。碗與筷子一樣,都是重要的食器之一。不難想像,用碗盛飯或面類食品,若不用筷子而用刀叉,那可真有幾分雜技表演的滑稽意味了。

東西方文化所具有的根本特性是進食工具不同的又一重要原因。西方文化重視個性,講究單一,追求獨享。一餐雖然食用許多不同原料,但多是一個個單獨的烹調,至多是烹調好後再組合在一起。進食時多實行分餐制,加上因怕破壞營養,火候不足,食物塊大而硬,所以用刀叉匙配套工具。中國文化崇尚中庸,講究調和,追求的是整體效果。製作菜肴是將多種材料綜合烹調,牛、羊、豬、雞等肉多是切碎成絲、片、丁、塊,完全可以用筷子自由挾食。即使是像烤乳豬、烤鴨等大件菜,也是由廚師用刀削成片上席食用。至於「德州扒雞」、「蜜汁火雞」等另一類大件菜,也是烤製得十分酥爛,不需要用刀子切割。

可見,中國使用筷子既是中國飲食文明的重要標誌,也是中國文化特色的具體反映。

 

yuandesign 發表在 痞客邦 留言(0) 人氣()

    

      刀叉因為適應歐洲人飲食習慣而出現,它和筷子影響了東西方不同的生活觀念。

  刀叉的出現比筷子要晚很多。據游修齡教授的研究,刀叉的最初起源和歐洲古代遊牧民族的生活習慣有關,他們馬上生活隨身帶刀,往往將肉燒熟,割下來就吃。後來走向定居生活後,歐洲以畜牧業為主,麵包之類是副食,直接用手拿。主食是牛羊肉,用刀切割肉,送進口裏。到了城市定居以後,刀叉進入家庭廚房,才不必隨身帶。由此不難看出今天作為西方主要餐具的刀和筷子身份很是不同,它功能多樣,既可用來宰殺、解剖、切割牛羊的肉,到了燒熟可食時,又兼作餐具。

   大約15世紀前後,為了改進進餐的姿勢,歐洲人才使用了雙尖的叉。用刀把食物送進口裏不雅觀,改用叉叉住肉塊,送進口裏顯得優雅些。叉才是嚴格意義上的餐具,但叉的弱點是離不開用刀切割在前,所以二者缺一不可。直到17世紀末,英國上流社會開始使用三尖的叉,到18世紀才有了四個叉尖的叉子。所以西方人刀叉並用只不過四五百年的歷史。

  刀叉和筷子,不僅帶來了進食習慣的差異,進而影響了東西方人生活觀念。游修齡教授認為,刀叉必然帶來分食制,而筷子肯定與家庭成員圍坐桌邊共同進餐相配。西方一開始就分吃,由此衍生出西方人講究獨立,子女長大後就獨立闖世界的想法和習慣。而筷子帶來的合餐制,突出了老老少少坐一起的家庭單元,從而讓東方人擁有了比較牢固的家庭觀念。

  雖然不能將不同傳統的形成和餐具差異簡單對應,但是它們適應和促成了這種分化則是毫無疑問的。筷子是一種文化傳統的象徵。華人去了美國、歐洲,還是用筷子,文化根深蒂固,而老外們在中國學會了用筷子,回到自己的國家依然要重拾刀叉。

  筷子刀叉到底誰更先進,各家說法不同,其實各有各的智慧。

  筷子的特點是「不變應萬變」,料想方的扁的,長的短的,硬的軟的,通通可以一夾就起來,確實神奇。這一直很讓中國人驕傲,並將其視作先進的象徵。

  不過最近卻有學者反思認為:「從真正人類學發展的科學角度來看,筷子是一種極端原始的、天然的工具,多數人種在剛開始學會使用工具時,都懂得用幾根樹枝來取代手夾起食物。不含任何複雜的工藝技術。歐洲人卻率先進化,以石刀替代樹枝,進而發展到金屬刀具,最後又發展出叉子。並在此基礎上發展出繁瑣的西餐禮儀。刀叉正是歐洲人工業文明、理性精神的一種最直接反映,自己動手,獨立性強,重推理,重解析,更有利於鍛煉思維能力。而拿筷子的華夏人則是吃現成的,不必思考,一點東西你推我讓,團團圓圓模棱兩可,凡事愛持模糊概念,所以思維能力不發達,未能產生工業革命。」

  這種聲音確實有些讓人振聾發聵,不過所謂率先進化的觀點卻有失科學了,將刀叉概括為工業文明和理性精神更是牽強。不過有一點需要肯定,同筷子的簡單相比,刀叉種類較多,屬於專用工具,但由於這種「專」往往表現出「大巧若拙」而被國人忽視。回到餐桌上,也許應對燉得稀爛的黃豆豬蹄,筷子還能遊刃有餘,一旦碰上牛排,恐怕筷子就要自慚形穢了,刀叉這時表現出它們的專業特長。
  

   仁者見仁,智者見智,關於筷子和刀叉與思維方式的關係很難得出結論。不過關於使用筷子更有利鍛煉思維能力的說法卻著實有科學依據。科學家們曾從生理學的觀點對筷子提出一項研究成果,認定用筷子進食時,要牽動人體三十多個關節和五十多條肌肉,從而刺激大腦神經系統的活動,讓人動作靈活、思維敏捷。而筷子中暗藏科學原理也是毋庸置疑的。

  著名的物理學家、諾貝爾物理獎獲得者李政道博士,在接受一位元日本記者採訪時,也有一段很精闢的論述:「中華民族是個優秀民族,中國人早在春秋戰國時期就使用了筷子。如此簡單的兩根東西,卻是高妙絕倫地運用了物理學上的杠杆原理。筷子是人類手指的延伸,手指能做的事它幾乎都能做,而且不怕高溫與寒冷。真是高明極了!」

yuandesign 發表在 痞客邦 留言(0) 人氣()

 

【大紀元7月24日訊】

        成雙成對「夫妻」或「主人」餐具的設計,在講究生活品味的餐瓷品牌中,每一對的設計都隱藏著設計者對使用者的精心巧思。

     一般來說,西式品牌偏重圖案對稱或花色相似的成對設計,日系品牌除了以男女有別做容量上的區別,以顏色區分出男主人、女主人的設計,也時常可見。例如日式夫妻筷最常見以黑色代表男士、紅色代表女士,橘吉日式餐瓷品牌襄理洪翠霜表示,日式餐具有相當嚴謹夫妻碗、杯、筷的設計,除了以成雙成對的花色凸顯雙與對的概念,細微觀察日式夫妻碗、夫妻杯大小略不一致的容量上的差別,一方面除了有人認為男女食量上略有區別外,洪翠霜則打趣地說,日本大男人觀念根深蒂固也是其一吧!

     這樣說來,明顯可以看出長度不同的日本夫妻筷,「男長女短」就等於「男尊女卑」嗎?

     日本生活精品御多福總經理高尾俊通說,許多人看到日本夫妻筷長短不一的長度,很直接聯想是日本大男人主義作祟,這可是錯怪了筷子設計者的心意,原來,筷子的長短可是根據人的手掌大小做調整,究竟要拿多長的筷子?標準的長度是大拇指與食指展開成九十度的三角形斜邊長,再加上7.5公分,就是筷子的長度。

     高尾俊通說,一般來說成人女生筷子長度大約為19.5至21公分,男生則為22至23公分,男女生手掌大小不一,若使用一樣長度的筷子,過短的長度,男生展開筷子弧度有限,夾菜食用並不方便;而過長的筷子若給女生使用,長度過長也不易使用,因此才會有夫妻筷長短不一的設計。

     除了男女有別,小朋友的筷子理所當然比成人筷來得短,高尾俊通表示,市場上從最短的13、14公分小朋友適用的學飯筷,到16、18公分小學、中學生使用的筷子,長短之間可是暗藏著筷子設計者的巧思。

     西方品牌顯然地因為民情不同,在詮釋成雙成對的概念時,較以大方向為考量,也就是較不以男女差異為出發點,純粹為雙與對的組合,目前已在台灣結束代理的Christofle其針對亞洲特製的筷子,等長的長度加上鍍銀處理,很多人拿來做為送給新婚者的結婚賀禮,象徵著夫妻同心協力的期許,也因為其有別於日式或中式筷子,少數消費者以主人筷相稱。

     越接近情人節,成雙成對的餐瓷商品在這段時間的曝光率也相對提高,從各式各樣的對杯、對筷到擺飾品,成對的商品通常會陳列在相當顯著的位置,以提高消費者的注意。

     除了精心設計的成套組合外,消費者也可以發揮創意自由配對,而適合自由配對的商品,最簡單以星座或生肖,再者以顏色區分,或特別的數字如單數是男生,雙數為為女生等,英國Dunoon馬克杯,以各種趣味圖案或造型設計著稱,特別是生動的動物圖案馬克杯,為配對組合的好選擇。

     然而家庭餐瓷中,除了成雙成對凸顯主人食器的觀念,因應家庭不同組成分子,每個人都有自己專屬的筷子、杯子,也是另一種生活樂趣。日本有過年換一套全新筷子的習慣,而家庭中每一個人的筷子除了隨著年紀大小有長度不同的區別外,為每一位家庭成員選擇不同花色的筷子,吃年夜飯之餘全家一同欣賞自己的新筷子,則成為圍爐之外的另一番樂趣。

 

yuandesign 發表在 痞客邦 留言(0) 人氣()

兩人同時用筷取同一盤中的食物,會讓日本人聯想到葬禮時,兩人成一組,各用長約五十公分的大筷子挾起亡者白骨入骨灰罈的情形!這也是為什麼在台灣我們煮菜時,常用的大筷子,在日本巿面上找不到,也不會有日本人拿長筷子煮菜,有的話,也是瘦長型,絕不會是粗長型的。

  中、台、日在一般筷子的外形上,也有所不同。在中國或是台灣,筷子比較粗,也比較長,上方下圓,意味中國人「天圓地方」的世界觀;而日本的筷子則較短小。據研究指出,中國人用較長的筷子,是因為大家同一圓桌吃飯,筷子長,方便挾較遠處的菜肴,量也較多。而日本的飲食常是一個主菜,配上個人化的一小盤菜,主菜就放在眼前,筷子小小的就夠了。

  在筷子的外形方面,中、台、日也有所不同。在中國或是台灣,一個家庭裡,通常就是用同一個顏色的筷子,因此,超巿所售的筷子常是一整包販售,比較少個人化,單雙販賣的筷子。但在日本,很常看到種不同功能的筷子,一雙雙的顏色、花樣、尺寸等設計不同的筷子,這些筷子還有男女老少之分,。
  
 中國人講求和諧,所以,家裡用不同顏色的筷子被視為不吉利,筷子沒有專屬個人的。而講究長幼順序親疏遠近的人際關係的日本,家裡每個人的碗筷都是固定的,還有客人專用的筷子。

  在筷子的材質上,中國或是台灣盛產竹子,所以最常見的是竹筷,但是日本則是木質筷子居多。竹筷被視為高級品,過年時用的柳筷更是高一級。

  另外,日本的筷子在使用功能上,也有分吃麵和吃飯的,因為麵滑溜,所以吃麵的筷子,在下方會有一圈一圈刻痕以增加磨擦、止滑。不過,也有很多日本家庭,在吃麵時,就買廉價質輕的免洗木筷(像我們吃泡麵時附贈的筷子)使用,這種筷子,也常成為宴客時,供客人所用的筷子。

         不同的國家擁有不同的風俗民情,透過日常生活的小細節中的比較,可以更明顯的讓我們體會其中的文化差異,雖然日本與台灣同樣都使用筷子作為飲食用具,但在筷子使用的禁忌與習俗上卻有很大的差別及涵意,假如沒有經過這一番比較,還真不曉得小小的兩根棍棒,能在生活的經驗中體現出不同的觀點與人們生活習慣背後所代表的意義。

yuandesign 發表在 痞客邦 留言(0) 人氣()

         在日本為了慶祝老人的長壽有各種活動,如花甲、古稀、喜壽、米壽、白壽等慶祝活動。六十歲是「花甲」,七十歲是「古稀」,七十七歲是「喜壽」,八十八歲是「米壽」,九十九歲是「白壽」。在上述活動中都要事業用柳木製成的筷子。如果能有「長壽筷」「延壽筷」「神壽筷」,那便是錦上添花的好事了。

       
目前在日本為了慶祝孩子開學、就業、結婚等重大活動中都離不開筷子。
  
        在日本人的葬禮中不可缺少的一個環節是由死者的子女用綁著用脫脂棉的筷子沾水去擦死者的雙唇。意思是讓死者享用人間最後一滴水,因此也有人認為日本人是用沾著「死水」的筷子結束一生的。

     
「筷子」這個在人們日常生活中極為普通而又不可缺少的生活用具,與日本民族的風俗習慣,宗教文化及神話傳說有著密切的聯繫。信仰佛教的日本人們視 「筷子」為祭物,給予它神奇的力量,使它成為神與人,人與人之間聯繫的紐帶橋樑。在日本人民的心目中佔據極其重要的地位。

        筷子與日本人民的日常生活更是密不可分。筷子被視為「生命之杖」,伴隨著日本人民的的「生」與「死」。日本人在慶祝生日、新春及一些吉祥的活動時,都要使用象徵美好、幸福的「白木筷」。有人認為日本人的的一生起源於筷子,結束於筷子。在日本新生嬰兒出生後百天時,要舉行一項儀式,在禮儀中要擺上一個可愛的小碗和一雙用白木做的小筷子等,一些新買的小東西。並向神靈供奉紅豆飯及一條完整的鯉魚。祝願孩子健康成長,一生豐衣足食。而且還要到神社去參拜,這時神社會送給參拜者一雙筷子叫「初食筷」。有了這雙筷子,這個孩子一生會倍受神靈保佑。

yuandesign 發表在 痞客邦 留言(0) 人氣()

        佛教最初是通過朝鮮傳入日本的。之後隨著日本向中國派出遣唐使,他們在中國學習中國的文化及先進事物。隨著一批批遣唐使的回國,佛教作為中國文化的代表直接傳入日本。

  將筷食文化賦予佛教色彩的是出生於奈良時代的高僧空海弘法大師,空海到中國留過學,他在中國學完密教後回國。在日本開創了真言宗,要求他的信徒們每天都要使用筷子進餐,否則無法普渡眾生。這時筷子已成為日本佛教中的祭物而被供奉起來。

        日本人在迎接神靈的活動中最大的特點之一就是將神靈人物化。他們在迎送神靈,在人神一體化的過程中不可忽視的一個重要環節是向眾神靈們供奉食物,以求人神同食。在供物前要放一雙筷子,祈求神靈用筷子和人一起用餐。這時的筷子已被視為“御筷”,作為祭品而被人們所崇拜,因為他們認為人與神通用筷子進食就表明人神相通,可以祈求神靈保佑。

        日本是佛教盛行的國家,有許多寺廟和神社。供奉神靈時用的“御筷”,作為祭品,與各地的神社活動、祭祀活動密不可分。但當時筷子的長度各不相同。
 

  如新瀉的一宮神社每年的十月九日要舉行一次盛大的祭祀活動。這個祭祀活動起源于平安時代,在整個活動中他們首先要向神靈們貢上一雙很長很長的大筷子。據說這個神社供奉者的是以農維生,他們想通過這雙筷子向全國的眾神們供奉上當年的新收穀物,請眾神與人同享,以求神靈保佑明年五穀豐登。類似的活動還有很多,如奈良市的春日大社、廣島縣的嚴島神社等,每年都要在規定的時間內舉行神社活動,而這些神社活動都離不開筷子。
  
         由此可見,筷子這一普通的家庭用具在日本人民的心中有著至高無上的神聖地位。


yuandesign 發表在 痞客邦 留言(0) 人氣()

 

筷子就像是人類五指的延長器,身體的一部分服務於人類。像這樣一種與人類生活密不可分的普通的家庭用具在日本人民的心目中有著不平凡的經歷與至高無上的神聖地位
  
   筷子是從中國傳到日本的。據史料記載,有關筷子的記述最早出現在日本的《古事記》中,此後常在日本的各色神話傳說及一些重大的禮儀活動中出現。
  

【日本筷子的起源】


        箸是中國古代對筷子的稱呼。而日本至今仍稱筷子為箸。以箸進食,是中國古代很早發生的現象,而箸的出現,則當屬古代物質文明長期發展的獨特成果,中國是箸文化的故鄉和原生地,中國箸文化歷史悠久,內容豐富,箸不僅持續發揮飲食功能,還具有廣泛的社會功能,在人們的政治生活、經濟生活、文化生活和宗教、禮儀等活動中無處不在,它在世界上所有進食具中獨樹一幟,別具風采,實為華夏民族進食技能上的一大特色,它代表著華夏民族的智慧與文明,被譽為東方文明的精華之一。

  自箸問世以來,在中國已有了3000多年普遍使用的歷史。受中國文化的影響,佛教七世紀傳入日本,而食文化也隨著文化的傳入流入日本。

  七世紀初,日本向中國派出遣唐使。他們學習中國的文化及先進事物。隨著一批批遣唐使的回國,筷子作為中國的飲食文化之一直接傳入了日本。

  最初在朝廷的宴會上,使用筷子的是聖德太子。據說推古天皇十五年(607年),小野妹子受當時朝廷的派遣作為遣唐使來到中國的隋朝,在歡迎儀式上皇上請他們用餐,那時中國餐具之一就是筷子。當時使用筷子用具在中國已經是非常普通的事了,而對仍保持著用手抓食食物的日本民族而言,用筷子吃飯是最高的禮遇。第二年小野妹子一行十二人帶著中國先進的用餐方法回到了日本。在日本朝廷中很快掀起一股熱潮,紛紛效仿中國用筷子餐具,並把它作為最高禮儀來迎接賓客。
  
  在日本奈良時代編纂的《古事記》中,就有關於筷子的記載,那時的筷子不像今天這樣的兩根細棍,而是將削細的竹子彎折成鑷子狀使用。平安時代,在“大嘗”和其他宮廷儀式上使用竹筷;在祝賀生日或民間節日儀式上,普遍使用柳筷;八月十五日賞月的宴會上使用獲筷。1986年,東京江戶川區唐泉寺更恢復“箸供養”儀式,感謝支撐飲食生活的筷子,祭祀已被採伐的森林,處處顯示出日本人對筷子的深厚感情;然而,現今飲食習慣日趨於西化的日本國民,其孩子已經越來越不很好地正確使用筷子的方法了。現今日本人不僅消費筷子的數量大,而且對筷子的要求也高。本世紀八十年代以來,隨著飲食業的發展,一次性筷子的使用量急劇增長。對此,日本有關部門曾估算1987年全國消費的一次性筷子約205億雙,若折合成木材,相當於41萬立方米,可建造和式標準住房2萬套。引人注目的是,日本人對使用一次性筷子的新潮曾提出異議。它不但浪費了大量木材,也污染了環境,其主張是不足稱道的!1984年,一個稱作“思考一次性筷子”的群眾組織宣告成立,它呼籲人們養成自備筷子用餐的習慣。該組織的一位負責人指出,人們只有從自帶筷子用具這種身邊的小事做起,才能逐步增長愛護環境和節約資源的意識。

yuandesign 發表在 痞客邦 留言(0) 人氣()

筷子與刀叉東西方飲食文化的差異與淵源

 

【大紀元11月27日訊】

 

筷子與刀叉不僅表現了東西方飲食文化的差異,同時也蘊涵著東西方人不同的生存方式與特點及淵源。

據北京科技報26日引述浙江大學遊修齡教授認爲:東西方出現進食工具筷子和刀叉的不同,和環境有關係。筷子要發源於有竹子的地方,刀叉的最初起源和歐洲古代遊牧民族的生活習慣相關聯。

據《禮記》中的記載推測,當時人是用手把飯送入口的。後來由於人們在燒烤食物時,不可能直接用手操作,需借助竹枝一類的工具來放置和翻動食物,在炊具中燒煮肉塊和蔬菜的羹湯,也要用它們來取食,久而久之,聰明的先民逐漸學會用竹條來夾取,這就是筷子最早的雛形。

筷子古時候單叫箸,《禮記》、《荀子》、《史記》都提到箸,在《韓非子》特別提到以荒淫奢侈聞名的紂王,使用「象箸」進餐。由此,筷子的起源可以追溯到周代。不過,研究表明大約到了漢代以後,才普遍使用筷子。後來,「箸」又演變爲「筷」,之所以得名與中國古代江南民間忌諱有關,民間行船時諱言「住」,而船家行船又偏偏在吃飯時離不開箸,二者同音,索性改成「快」,後來爲了和常說的「快」區分開來,便加上了竹子頭。

遊修齡教授指出,東漢許慎的《說文解字》說:「箸從竹聲。」則恰好驗證了飲食用具與環境有關係這樣的結論。

筷子的特點是「不變應萬變」,料想方的扁的,長的短的,硬的軟的,統統可以一夾就起來,確是神奇。筷子,曾載譽著華夏朝朝代代飲食文化的傳統與文明,也曾使有著五千年傳統理念的華夏子孫引以自豪。

刀叉最初起源可追溯到歐洲古代遊牧民族的生活習慣,他們生活在馬上隨身帶刀,往往將肉燒熟,割下來就吃。大約15世紀前後,爲了改進進餐的姿勢,歐洲人才使用了雙尖的叉子。用刀把食物送進口裡不雅觀,改用叉子叉住肉塊,送進口裏顯得優雅些。叉子才是嚴格意義上的食具,但叉子的弱點是離不開用刀切割在前,所以二者缺一不可。直到17世紀末,英國上流社會開始使用三尖的叉子,到18世紀才有了四個叉尖的叉子。所以西方人刀叉並用只不過四五百年的歷史。刀叉的出現比筷子要晚很多

作爲西方主要食具的刀叉和筷子身份很是不同。雖然它的出現比筷子要晚很多,然而,它功能多樣,既可用來宰殺、解剖、切割牛羊的肉,到了燒熟可食時,又兼作食具。適應於歐洲人飲食習慣。它和筷子影響了東西方不同的生活觀念。

yuandesign 發表在 痞客邦 留言(0) 人氣()

        筷子古稱箸,古籍《韓非子·喻老》記載:昔者紂為象箸,而箕子怖。紂王為商代末期的君主,可見早在西元前11世紀中國已出現象牙精工製造的筷子。也就是說,中國有史記載的用筷歷史已有3000多年。此外,民間關於筷子的傳說也不少,一說姜子牙受神鳥啟示發明絲竹筷,一說妲己為討紂王歡心而發明用玉簪作筷,還有大禹治水時為節約時間以樹枝撈取熱食而發明筷子的傳說。

        中國是筷箸的發源地,朝鮮、韓國、越南等國的用箸習俗皆由中國傳入,中國乃世界用箸進餐國家和民族的母國,可是千百年來一日三餐筷不離手,習以為常,如今人們僅把它當成吃飯的工具,並未把這小小的筷子看做是中國四大發明之外的又一大發明。

不「動刀動槍」「和為貴」。

事實上,筷子的發明使用,對中華民族智慧的開發是有一定聯繫的。儘管是一雙簡單得不能再簡單的筷子,但它能同時具有夾、撥、挑、扒、撮、撕等多種功能;而與看上去「動刀動槍」式的西方餐具相比,成雙成對的筷子又多一份「和為貴」的意蘊。在民間,筷子被視為吉祥之物,出現在各民族的婚慶、喪葬等禮儀中。當我們仔細品味筷子的妙用時,更增添對祖先的崇拜之情。
筷子起源之筷箸溯源及發展。

筷子,古稱箸,它是當今世界上公認的獨特餐具,對使用刀叉的歐美人士來說,學會用筷箸確有一定的難度,可一旦能熟練地操縱這兩根棍棍,使用起來卻是靈巧無比,所以西方有學者讚揚筷箸是極老的東方文明代表,是華夏民族聰明和智慧的結晶。

中國人的祖先以箸進餐大約有三千多年的歷史,或許遠遠不止三千多年,可當今又有誰能說清中華箸文化起源的準確年代?中國每天有十多億人口一日三餐筷不離手,正因為餐餐用筷、日日用筷、年年用筷、人人用筷,所以中國人對筷箸習以為常,視若無睹,因此歷史上很少發現有關筷箸文化的記載,即使在某些古籍中偶而寫有隻字片語,也是記錄其他事而非指箸本身而言。時至今日,筷箸可以說已成為當前以筷進餐的所有中國人共同關心的研究課題。

互動百科

yuandesign 發表在 痞客邦 留言(0) 人氣()

自從明末清初百姓自發將箸改為筷子後,筷子變成吉祥物。

「筷子筷子快生貴子」,成了新婚喜事的新口彩。連慈禧太后也信奉筷子能為她帶來吉祥。咸豐六年,慈禧懷孕,欽天監博士張熙在儲秀宮後看風水,半個月後奉旨刨喜坑,並隨姥姥兩名至喜坑前唸喜歌,安放筷子、金銀八寶、紅綢。一百多年前,婦女生產手術極為落後,常常發生難產死亡事件,為求順產開始挖喜坑,先鋪紅綢,後放筷子等吉祥物,以求好口彩。順產後,連同臍帶等一起埋放進喜坑中。

皇家與民間的偏好是一樣的,鄂西土家人的婚禮,新娘上轎時,娘家總管隨即把葵花桿作成的火把拋向她,緊接著用紅紙包住的筷子向轎子周圍拋撒。筷子撒的越多,代表家族會越興旺,新娘一見撒筷就要哭唱《筷子歌》:「一把火把亮堂堂,一把筷子十二雙。冤家出門鳥飛散,筷子落地有人檢。哥哥撿到把福享,弟弟撿到壓書箱,妹妹撿去配鸞鳳,表姊表妹撿到嗒,一生一世都吉祥。」而白族人民對筷子的偏愛,不僅和其他民族一樣在生活離不開它,且形成了獨特的習俗。不管是在婚喪娶嫁,喜慶宴席上或是請客吃飯,首先都要敬筷給客人、來賓,以示尊敬。筷子歌在白族聚集地常聽到,不僅現代有,在古代長詩中也提到。

筷子的發明、使用與沿襲,恰如中華文明的縮影。儘管一雙簡單得不能再簡單的筷子,但它同時能具有夾、挑、撥、扒、撕等多種功能;而相較之下看似「動刀動槍」的西方餐具,成雙成對的筷子又多份「和為貴」的意蘊。一個悠久的寓言,員外將往生,招晚輩至床前,命每人折一筷,皆斷。命折十,皆不斷。於是本來矛盾重重的晚輩們由此領悟,團結即是力量!說的也正是這個道理。

Trends.com.cn

yuandesign 發表在 痞客邦 留言(0) 人氣()

  雖然現在許多亞洲國家都使用筷子,筷子的起源來自於中國。 根據中國歷史記載,中國最早使用筷子可追溯到夏朝。在春秋時期,銅筷與鐵筷相繼出現。在漢朝,人們開始為筷子上漆。在隨後的幾個朝代,又出現了金筷與銀筷。如今,筷子也可由塑膠製成。最貴的筷子是由象牙與堅硬的綠色石頭做成。

  筷子本身可以告訴我們一些中國傳統。

 表示財富:在古代,富人通常使用堅硬的綠色石頭或金筷來顯示他們的財富。同時,許多帝王會使用銀筷來檢驗食物是否有毒。據說,有毒的食物碰上銀筷會改變顏色。

 新婚禮物:中國傳統會把筷子送給出嫁的女兒,暗示著她不久就會生一個男孩,因為在中國,筷子的發音就像“快得兒子”。在中國,筷子與好運是聯繫在一起的。因此,在新年除夕夜,許多家庭會在晚餐時擺放新筷子以祈求好運。

 祭筷子神:恩施土家族信奉多神,認為筷子也有神,因此產生祭筷子神的習俗,每年臘月底祭灶神時,也要在筷簍邊貼符祭筷子神,平時筷子丟失多了,認為是筷子神吃了,也會燃燒香燭祭拜筷子神。

 化筷子符水:民間醫生治病時,當著病人的面化筷子符水,將竹筷砍成寸長的數節,放在涼水中再念咒語,然後一口吞下,再開方給藥,使病人相信自己本事高強,從精神上鼓勵病人治癒疾病。

 一根筷子待客:筷子總是成雙使用,恩施土家族招待臨時來訪的客人,來不及設正餐招待,但會煮荷包蛋給客人吃,這時只遞給客人一隻筷子,意思是這種款待不成敬意,值不得用一雙筷子來吃,表示抱歉。

 忌筷子敲碗:小孩吃飯時用筷子敲碗,大人會厲聲喝斥,認為只有乞丐討飯時才敲碗,小孩敲碗今後命會不好。

 用筷姿勢預測小孩親事遠近:小孩吃飯時,大人會認真觀察其用筷姿勢,認為握筷子的手與筷頭越近親事即近,反之則遠。小孩長大有人提親時,父母會根據對方住地的遠近作出考慮,與子女兒時握筷的姿勢相符,則覺得更有把握。

 嫁女撒筷子:恩施土家族嫁女,女兒出門往夫家走時,婚儀總管要向天上拋撒筷子,意思是你在娘家吃飯的筷子已經甩了,不要再吃回頭飯,祝願女兒與女婿白頭偕老。另一層意思是,筷與快諧音,祝福女兒到婆家快生子女。

 筷子放碗上叫亡人:重大節慶活動吃飯時,要舉行叫飯儀式,即在開席前請至親亡人的魂魄回來吃飯,替幾位亡人擺幾副碗筷,這時的筷子必須擺放在碗上右邊口沿上。因此,平時吃飯忌將筷子放在碗上。

 用筷子表示父母在與不在:恩施土家族人吃完飯,總要做出右手握筷,左手與筷配合的姿勢向同桌的人辭席,此時可以看出此人的父母親是否健在,左手掌立放,擋住雙筷頭表示父母雙全;左手掌平放,雙筷頭超過手掌表示父母皆亡;一隻筷頭超過左手掌,一隻未超過,表示一人亡一人還在。為什麼會有這種習俗,有些費解,可能與敬重父母和介紹家庭情況有關。

    用筷子代表人丁興旺:恩施土家族與侗族新房即將建成時,必定舉行上樑儀式,在梁上掛起紅布、禾穗、錢幣、筆墨、筷子、日曆,紅布代表吉利,禾穗代表豐收,錢幣代表富有,筆墨代表文明,日曆代表永久,筷子則代表人丁興旺。CHINA.COM.CN

    在過去,一些特定的節日為求吉祥平安或生活細節中的徵兆,因而衍生出關於筷子的禮俗與禁忌,隨著時代的變遷,有些已經被淡忘或淘汰,有些則仍存在於現今生活中,依這部份來看,筷子不僅是飲食的器具,在平時生活上,由於人類的想像與禮儀,它也被賦予了相當的意義。雖然有許多已變成不為人知的習俗,但當我們透過文獻資料得知時,卻不禁為筷子增添更多的趣味與神秘感。

yuandesign 發表在 痞客邦 留言(0) 人氣()

軒轅黃帝傳說-烹調與筷子

      彤魚氏是軒轅黃帝第三個妻室,她在黃帝宮裏專管人們的飲食住行,有一年,黃帝宮裏很多人因吃生肉,經常鬧肚子。為這事黃帝手下的名醫岐伯、俞夫想了很多醫治辦法,都未治好。還死了很多人。黃帝經常為此事悶悶不樂。

  有年夏天,黃帝手下的打獵能手于則和彤魚氏一起上山打獵。因天氣熱,他們鑽進了一片茫茫森林。中午天氣突變,一陣狂風過後,緊接著天空劈雷閃電。突然一個炸雷響過,森林起了大火。打獵隊所有男女青年驚慌失措,不知如何是好。原始森林的枯樹又多又厚,一旦被火燃著,整個森林就變成火海,連野獸也無法逃脫,打獵隊更不例外。在這緊急關頭,于則由於熟悉地形,突然想起半山腰有個洞穴,於是他帶領所有打獵隊人員全部鑽進洞穴裏。

  濃煙滾滾,滿山火海,火借風勢,風助火力,火焰一展十幾丈,森林各種樹木被大火燒得不斷發出劈劈啪啪響聲。各種野獸的慘叫聲,藏在洞穴裏的打獵隊男女人員,個個聽得渾身打顫,毛骨悚然,好不淒慘。大火燒了一天一夜,整個森林變成一片灰燼,滿山散發著一股臭腥味。于則從洞穴口發現洞外不遠一塊大石板上,躺著兩隻野羊,一頭野豬,散發出被火燒焦的肉腥味。由於饑餓,于則想沖出洞外看個究竟,被彤魚氏一把攔住說:「大火才過,小心腳下的火灰的把你燒死。等火完全消失後,再出洞穴。」打獵隊男女待在洞穴裏,忍著饑餓,直等到大火徹底熄滅後,才小心翼翼走出洞外。

  由於饑餓,于則首先跑到洞穴外不遠的那塊大石板上,把燒死的野羊用手一提,野羊全身碎爛,他又提起一隻野羊腿,用鼻子聞了聞,除過焦味外,覺得特別油香。他撕下一塊放進嘴裏一吃,覺得比生肉味道好。于則連忙把兩隻野羊的前後腿全部撕下來,拿到彤魚氏面前說:「這是燒死在大石板上的野羊,你嚐嚐看 ,特別好吃。」彤魚氏撕了一塊,吃到嘴裏,覺得味道確實不錯。她叫大夥都來品嚐。 

  吃完後,彤魚氏對大夥說:「這場大火過後,毀了樹林,不知燒死了多少野獸。我們暫且不用去打獵了,分頭上山去找尋被火燒死的獵物。」彤魚氏說完,又把被火燒熟的野羊肉,拿起來看了看,聞了又聞,對打獵隊的男女青年說:「今後凡打回的各種獵物,先不要生吃,都可以先放在石板上燒烙,等燒熟後再吃。」彤魚氏這次上山打獵,雖然遭受了一次大火災,人類吃熟食卻從此開始了。彤魚氏回到黃帝宮後,整天帶領身邊所有女子上山挖石板。不幾天,大小石板擺了一大堆。彤魚氏叫把每塊石板都支架起來,從下面用柴禾燒。等到把石板燒熱燒燙後,再把打回來各種獵物肉,用石刀切成簿片,放在燒燙的石板上左右翻動,連烙再炒。剛開始婦女們都用手翻動,但石板燒熱後特別燙手,很多婦女把雙手指頭全都燒爛了。有些石板由於火力過大,有的燒破了,有的燒炸了。彤魚氏並沒灰心。她折了很多竹子,折成短節,用竹子棒棒代替手指翻肉、炒肉。對燒破燒炸的石板,經過細心琢磨,對於易燒破、燒炸的石板一律不用。專門派人上山去挖耐火燒的石板。過了不久,所有大小村落都採用石板燒肉炒肉吃。

  人們都紛紛議論說:「嫘祖教會了我們養蠶,人人有衣穿。彤魚氏又給我們教會了用石板炒肉吃。方雷氏創造了梳子,教會了我們梳妝打扮。我們只有好好聽從黃帝的話,來報答她們對先民的恩德。」大概這就是新石器時代,人類開始採用烹調、烹飪,使用竹棒當筷子的開始吧!

  傳說,黃帝部落的先民們,從吃上熟食肉後,疾病大大減少。軒轅黃帝為彤魚氏、方雷氏各記了一大功,並叫倉頡把這些發明創造記在功勞簿上。歷史進展到今天,世界各國都認為唯獨中國的飯菜好吃,中國的烹調技術很高。科學家也發現用筷子夾取食物,牽涉到肩部、胳膊、手掌、手指、手腕等三十多個關節,五十多條肌肉的運動。這對大腦、關節、肌肉的刺激鍛練十分有益。所以,用筷子進食有益於健康。特別是對兒童。這是中華民族一大文明。

中國筷子網

yuandesign 發表在 痞客邦 留言(0) 人氣()

  商紂王寵妃妲己用玉髮簪挾菜餵紂王是流傳於江蘇一帶的筷子傳說

  商紂王喜怒無常,吃飯時不是說魚肉不鮮,就是說雞湯太燙,有時又說菜餚冰涼不能入口,為吃飯這件事很多廚師成了他的刀下之鬼。寵妃妲己也知道他難以侍奉,所以每次擺的酒宴,她都事先嚐嚐,免得紂王又要發怒。有次,妲己嚐到有碗佳餚太燙,可是撤換已來不及了,因紂王已來到餐席前。妲己為了討得紂王的歡心,急中生智,連忙取下頭上長長玉簪將菜挾起來吹了吹再送到紂王口中。紂王是荒淫無恥之徒,他認為由妲己挾菜餵飯是件享樂之事,於是天天要妲己如此。後來妲己即讓工匠為她特製了兩根玉箸挾菜,這就是最初玉筷雛型,以後這種挾菜方式傳到了民間,於是中國產生了筷箸。

  這則筷子傳說較不具神話色彩,而比較貼近生活,具有某些現實意義,但即使富於傳奇性,也依然與事實不符。因為考古學家在安陽侯家莊1005號殷墓發掘出的銅箸,經考證其年代早於殷紂末期的紂王時代,所以顯然筷子既不是紂王發明,也非妲己創造,應是更早的產物。

CHINA.COM.CN

        商紂王的生活極其享受與奢侈,史書記載紂王使用象箸飲食,相較之下,現代大多數人使用筷子較講求實用與衛生,對於飲食也逐漸顧及食物對於身體的益處,盡量避免大魚大肉,要求簡單養生。而特殊製作的筷子如:金箸、銀箸、象箸等,在現代生活中多半被當作工藝品收藏,已較少聽聞使用特殊筷子的案例。

yuandesign 發表在 痞客邦 留言(0) 人氣()

「神鳥救姜子牙」,流傳於四川等地的筷子傳說

姜子牙只會直鉤釣魚,其他事一件也不會,所以十分窮困。而他的太太實在無法跟著過苦日子,就想毒死他另嫁他人。

這天姜子牙釣魚又雙手空空回到家中,太太說:「你餓了吧,我幫你燒好了肉,你吃吧!」姜子牙確實餓了,於是伸手去抓肉,窗外突然飛來一隻鳥,啄了他一口,他痛得啊呀一聲,肉沒吃成,急忙去趕鳥。當他第二次去拿肉時,鳥又啄他的手背。姜子牙起疑了,鳥為什麼兩次啄我,難道這肉我吃不得?為了試鳥,他又第三次去抓肉,這時鳥又來啄他。他知道這是一隻神鳥,於是裝著趕鳥,一直追出門去,直追到一個無人的山坡上,看見神鳥棲在一枝絲竹上,並呢喃鳴唱:「姜子牙呀姜子牙,吃肉不可用手抓,挾肉就在我足下……。」姜子牙聽了神鳥的指點,連忙摘了兩根細絲竹回到家中。這時太太又催他吃肉,於是姜子牙將兩根細絲竹伸進碗中,剛想挾肉,只見絲竹嘰嘰地冒起一股股青煙。姜子牙假裝不知放毒之事,對太太說:「肉怎麼會冒煙?難道有毒?」沒毒,你知道絲竹是不能碰肉的。「真沒毒,那你吃一塊。」,說著姜子牙挾起肉就往太太嘴裏送,太太臉都嚇白了,匆忙逃出門去。

姜子牙明白這絲竹是神鳥送的神竹,任何毒物都能驗出來,從此每餐都用兩根絲竹進餐。此事傳出後,他太太不但不敢再下毒,而且四鄰也紛紛學著用竹枝吃飯,後來效倣的人越來越多,用筷吃飯的習俗也就一代一代傳了下來。

這個傳說顯然是崇拜姜子牙的產物,與史料記載也不符,因殷紂王時代已出現了象牙箸,姜子牙和殷紂王是同年代的人,既然紂王已經在用象牙筷,那姜子牙的絲細竹筷,也就談不上什麼發明創造了。不過有一點卻是真實的,那就是商代南方以竹為筷。

CHINA.COM.CN

         現代生活中我們的確也大量使用竹子或樹木作為免洗筷的材料,不僅銷耗資源且產生不少垃圾問題,成為一種惡性循環的狀態,亦是破壞地球的元兇之一,因此,除了尋找替代的方式之外,倡導外食使用環保筷是當前重要的課題,如此一來,能減少砍伐樹木及降低垃圾產量,同時,使用環保筷能避免將製作免洗筷的化學毒物吃下肚,達到真正衛生健康的目的。

yuandesign 發表在 痞客邦 留言(0) 人氣()

「大禹用樹枝、細竹撈食鍋中滾燙的食物」是流傳於東北地區的筷子傳說

堯舜時代,洪水氾濫成災,舜命禹去治理水患。大禹受命後,發誓要為民清除洪水之困,所以三過家門而不入。他日日夜夜和兇水惡浪搏鬥,別說休息,就是吃飯、睡覺也捨不得耽誤一分一秒。

有次大禹乘船到一個島中,饑餓難忍,就架起陶鍋煮肉,肉沸熟後因為燙手無法用手抓食,大禹不願等肉鍋冷卻而白白浪費時間,就砍下兩根樹枝把肉從湯中挾出,吃了起來。從此為節約時間,大禹總是以樹枝、細竹從沸滾的鍋中撈食,騰出時間處理急事。久而久之,大禹練就了熟練使細棍挾取食物的本領,手下的人見他這樣吃菜,既不燙手,又不會使手上沾染油膩,也紛紛效倣,就這樣漸漸形成了筷箸的雛形。

雖然傳說主要是通過某種歷史素材來表現人民群眾對歷史事件的理解、看法和感情,而不是嚴格再現歷史事件本身。但聽了大禹在治水中偶然產生使用筷箸的最初過程,使當今的人們相信是真實的情形,它比姜子牙和妲己製筷傳說,顯得更純樸和具有真實性,也符合事物發展規律。

  促成筷子誕生,最主要的契機應是熟食燙手,上古時代,因無金屬器具,再因獸骨太短、極脆,加工不易,於是先民就隨手採摘細竹和樹枝來撈取熟食,當年處於荒野的環境中,人類生活在茂密的森林草叢洞穴裡,最方便的材料莫過於樹木,竹竿。正因如此,小棍細竹經過先民烤物時的撥弄,急取燙食時的撈挾,蒸煮穀黍時攪拌等,筷子的雛形逐漸出現,這是人類特殊環境下的必然發展規律,從現在筷子的形體來研究,它還帶有原始竹木棍棒的特徵,即使經過若干餘年的發展,其原始性依然無法改變。

  當然,任何傳說總是經過歷代人民的取捨、剪裁、虛構、誇張、渲染甚至幻想藝術加工而成的,大禹創筷傳說也不例外,它是將數千年百姓逐漸摸索製筷的過程,集中到大禹這一典型人物身上。其實,筷箸的誕生應是先民群眾的集體智慧,並非某一人的功勞。不過筷箸可能起源於大禹時代,時經過數百年甚至千年的摸索和普及,到商代成了和匙共同使用的食具。

CHINA.COM.CN

        人類初期的工藝發展是為了解決生活的難題,例如:人類最先使用樹枝挾取熟食,以免燙傷手口,生活穩定後發現竹子能剖開使用,且簡便易取得,而生活富裕以後就開始使用木箸、金箸、銀箸甚至是象箸,在目前的社會中便可發現此一生活結構。上層社會宴飲會有一定水準且講究質感與用餐樂趣,下層庶民只為取得溫飽,中層社會則折衷。因此,我們應該要提升中層社會大眾的飲食文化,增進生活樂趣。

yuandesign 發表在 痞客邦 留言(0) 人氣()

大禹為傳說的中國用箸第一人

中國東北有一則民間傳說,相傳大禹在治理水患時三過家門而不入,都在野外進餐,有時時間緊迫,等獸肉剛燒開鍋就急欲進食,然後開拔趕路。但湯水沸滾無法下手,就折樹枝夾肉或粉粢(米飯)食之,這就是筷箸最初的雛形。傳說雖非正史,但因熟食燙手,筷箸因運而生,這是合乎人類生活發展規律的。

《禮記》鄭注雲「以土塗生物,炮而食之」。這是把穀子以樹葉包好,糊泥置火中烤熟。有專家認為這種烤食法也推動了箸之形成。當先民把包好塗泥的榖粒置火灰中烤時,為使其受熟均勻,不斷用樹枝撥動,我們聰明祖先也就是在撥動原始爆米花的過程中得到啟發,天長日久,筷箸的雛形也漸漸地在先民手中出現。

這固然是推測,因為新石器時代末期進入到夏禹時代還沒有文字,當時無法記錄箸之發明過程,但飲食專家的這些推測是不無科學道理的。

《韓非子·喻老》稱筷為「箸」,這再次佐證筷最初是以木竹為材質。因北方多木,而南方多竹,早期祖先便就地取材,故竹木是最原始的箸之原料。

漢代許慎的《說文解字》說:箸「從竹者聲」,古人云: 「箸為挾提」而挾從木,這又一次旁證先民最早以細樹桿或竹為挾食工具。不過用樹枝、細竹從陶鍋中挾取燙食到箸之形成,這是一個數百年甚至更遠的漫長時間。

人類的歷史,是進化的歷史,隨著飲食烹調方法改進,其飲食器具也隨之不斷發展。原始社會,大家以手抓食,到了新石器時代,我們的祖先進餐大多採用蒸煮法,主食米豆用水煮成粥,副食菜肉加水燒成多汁的羹,食粥用上匕,從羹中撈取菜肉用餐匙極不方便,而以箸挾取菜葉食之卻得心應手,所以《禮記·曲禮》說,「羹之有菜用挾,其無菜者不用挾。」鄭玄注「挾,猶箸也。」由此可知,新石器時代羹為副主流,食羹用匙極不方便,以手來抓滾燙稀薄的羹,更是不可能的,於是箸便成了最理想的食具。

總而言之,箸的出現,並不是孤立的。遠在新石器時代中期,在仰韶文化遺址中,已發現了匕匙。當歷史推進到新石器時代晚期,人的智慧有了一定的發展,生活條件也有所改善,單以匕匙進食已不能適應烹飪的進化,箸也就順乎潮流而出現。不過四千年前的夏代,箸還處於雛形,後又經過數百年的不斷演化,至商湯時代也就漸漸形成比虎口長一些的兩根長短相同的小棍棍。繼而發展到商代末期,紂為滿足於自己君王奢侈的高貴生活需要,而下令獵象鋸牙而製成象箸。

因箸的誕生史無記載,現在只能根據一些專家的種種推論和旁證來追溯筷箸的產生,但我們認為箸的如此出現是歷史推衍的必然結果。由於祖先智慧的想法,從使用樹枝挾取食物到用箸的演變,讓我們的生活方式更加的便利,甚至在帝王貴族的奢華需求下,使用稀有的素材為箸,就現代生態保育的觀念來說,顯然是不被認同的,這更是一個令人引以為鑑的歷史事件,因為追求享受的生活仍必須考慮到是否危害到週遭的人事物,同時必須讓生活需求的步調趨於平衡,讓我們與生態資源處於互生互利的狀態,才能維持良好的環境品質。

CHINA.COM.CN

yuandesign 發表在 痞客邦 留言(0) 人氣()

筷子原本單純為食具,由於使用者眾多,在民間普及程度遠超過於一般用品,於是一些人便藉以作為開展形形色色活動的工具。此類活動多在舊時社會底層,從事此類活動的人又多為無正當社會職業者,所以筷子也多為特製。

特殊信物。以筷子作為特殊信物,在武俠小說或通俗社會小說中也有描述,或作為幫派、會道門、黑社會團體首領「傳代」及擁有權力的信物,或作為代表某一勢力對外聯繫、交涉的符信,不一而足。

暗號。舊社會的一些幫會,曾以筷子作為暗號工具使用。清代、民國時期,中國各地及東南亞等地區,哥老會和青幫活動頻繁,雖屢經鎮壓、取締,但秘密活動仍長期持續,民國時期甚至由半公開發展為公開活動。此類幫會中的「當家」、「龍頭」、「老大」、「祖爺」之流熟悉「江湖海底」,通過「丟拐子」、「亮牌子」與同行聯繫。筷子有時被作為暗號工具。如幫會成員到外地受到欺侮、缺少盤纏或遇到麻煩,急需尋找當地「兄弟伙」或「在家人」,即可在飯館、酒店餐桌上將筷子擺成特定圖形,表示暗號求助。

賭具籌碼。以筷子做為賭具,常見兩種情形,一為「擲三」,一為「抽彩」,均流行於清代、民國時期。

「擲三」及以筷子三支,以相同高度擲下,再按筷子下地後的三種不同結構以定輸贏。此種賭博方式在舊時農村流行。

「抽彩」賭具是用筷子若干支全染紅色或上紅下黑,插其三分之二於筒中,筷首現於筒外,筷足藏筒內。筷足用刀刻橫線一至三條不等,做為得「彩」憑據。「抽彩」為舊時小販使用的一種含賭博特徵的促銷手段。此種賭博方式,多在小城鎮街邊進行,主要對象為買零食的兒童。

賭博以筷子做籌碼就舊時多見,因其一以當十,俗稱為「牛」。多數是以常用筷子為之,但有的職業性賭場則為特製,或木或金屬等,上加烙印或鑿刻號碼,以防偽造「賭假」。

迷信用具。除民間用筷「請筷子神」之外,有的巫婆神漢又編出了「請筷仙」、「宰筷子鬼」的迷信作法,均是以筷子為工具,製造神秘氛圍,以騙取錢物。

隨著人們的思想覺悟的提高,以上種種筷子在底層社會被利用的情形,大多已逐步消失。因而,由箸文化的亞文化形成的消極面,也日漸縮小以致完全消失。

由於底層社會的消費力較低,多半外食,因此,常使用免洗碗筷,雖然便利,但卻忽略了其中暗藏了多少危機。台灣的材料短缺,現在許多製造筷子的木頭與竹子,都是來自於中國大陸與東南亞。免洗筷在製作過程中,為了維持好的賣相,通常經過硫磺燻蒸或是雙氧水漂白的工作,之後就隨地曝曬,所有製作過程都未經消毒程序也未用水清洗。然而免洗筷中飽含二氧化硫,遇熱則會釋出越多,就在人們飲食的過程中都吃下肚,這些化學成分將會造成身體不適的情形。除此之外,硫磺中含有重金屬,例如:鉛、汞等。重金屬會堆積在人體內,長時間累積會造成鉛中毒或汞中毒,甚至會使人罹患癌症。而且一棵生長了二十年的大樹,僅能生產為30004000雙免洗筷。台灣每年要用掉100億雙筷子,同樣也會產生垃圾問題,換句話說,我們一年要砍掉290萬棵樹,這將加劇地球的溫室效應,氣溫越來越高、氣候越來越反常、南北極的冰川持續融化。若大家能自己攜帶環保筷,輕巧又方便,多了這個用心的動作,我們就能少砍290萬棵樹。

yuandesign 發表在 痞客邦 留言(0) 人氣()

自古以來,帝王將相、士農工商以至奴僕乞人,幾乎都用筷子進餐。不同社會階層對所用的筷子的要求也不同。皇室、顯宦、豪門都把追求名貴筷子列為生活享受上的一大樂事,箸也就逐漸出現更多的「精品」,成為權勢、財富、地位的一種象徵

帝王以貴重筷子賞賜臣子,是封建王朝權勢、地位的最明顯表徵。《宋書‧沈慶之傳》記載,南朝劉宋初「太子妃上世祖(劉裕)金鏤匕箸及杵杓。上以賜慶之,曰:『卿辛勞匪殊,歡宴宜等。且觴酌之賜宜以大夫為先也。』」沈慶之得到的豈止是筷子,而是寵信、榮譽、權勢、地位、財富。《開元天寶遺事》一書,也記有唐玄宗以金筷子賞賜宰相宋璟一事,在此,宋璟得到皇帝親自使用過的筷子也就大大提高了他在朝臣中的地位。

箸作為貢品和贈禮,同樣體現筷子所代表的乃是權勢、財富、地位。據《飛燕外傳》一書所記,「后(指趙飛燕)始加大號,婕妤奏書於后,上二十六物以賀,有文犀避毒箸二雙。」二十六物,可想而知皆為非凡物品,但卻只點了「文犀避毒箸」之名,足見這兩雙筷子的貴重。無論從送禮還是受禮者看,這兩雙筷子均不是一般東西,它體現的是雙方的權勢和地位。另如,乾隆年間,皇帝嫁女,以三兩重金鑲牙箸兩雙作為陪嫁,其所展示的權勢、地位更不在話下。

筷子作為權勢、財富、地位的象徵,又一極生動的體現是被作為陪葬品,表示死者希望將其生前擁有的權勢和財富等等帶到地下繼續佔有和享用。《元史,祭祀志》言:「凡宮車晏駕,棺用香楠木,中分為二,刳肖人形,其廣狹長短,僅足容身而已。殉以金壺瓶二、盞一、碗碟匕筯各一。」可見,皇帝死後仍然不忘以金筷子一雙陪葬。另,雲南祥雲縣大波那銅棺墓中發現有銅筷子陪葬。湖南長沙馬王堆一號墓出土有西漢竹箸。至於唐宋墓葬中以筷子作陪葬則更多。這些陪葬物以筷子為之的事例,也從多角度、多層次表明其所代表的乃是生前對擁有權勢、財富的願望。

中國歷史上最精美的筷子也許多屬於擁有極大權勢、財富、地位的皇家貴族。《天水冰山錄》一書所記,明世宗十宰相嚴嵩被抄家,僅金鑲牙箸便有1100雙之多。《紅樓夢》寫賈府被抄,其中被抄物中便有「金筷子五把」。另,清代末期,西太后舉行六旬慶典,其中僅金銀牙箸、金碗等即達789件。足以見得,筷子中的精品,往往為擁有權勢、財富、地位者所佔有,而這些精品筷子,自然也就在某種程度上代表了權勢、財富和地位。

在中國少數民族中,自古有將筷子視為權勢、財富、地位象徵的風俗。樊綽《蠻書》記「蠻夷風俗」云:「南詔家(指南詔王族)食用金銀器,其餘官將則用竹簞。貴者飯以箸,不匕,賤者搏之而食。」從此段文字更可使人知道,早在距今一千二百多年前,今雲南各族已將筷子看成是擁有權勢者的「專用」之物。

清乾隆時袁枚在《小倉山房文集》續卷三十一中,還為後世留下筷子作為「調兵」令劍,通行於華中、華南苗族部族中之事。袁枚在《原任江寧布政使內務府總管永公傳》中記述:「苗俗印信兵權統歸妻掌,號曰『印娘』,領軍陷陣,悉在夫先。調兵以帚箸為號,箸下則能食者行,帚下則掃境全出。」在此,筷子不只是權勢、地位的象徵,而且成了類似「尚方寶劍」的調兵令箭,筷子下到之後「能食者行」,足可見其威力大到了哪種程度。

現代人不以筷子作為權勢、財富、地位的象徵,而是以筷子講求環保衛生,甚至為時尚格調的代表,特殊的筷子亦成為個人品味收藏的物品。然而,歷經時代的變遷,由於社會發展,人們的思想觀念改變了,筷子作為權勢、財富、地位的象徵,已逐漸淡化乃至消失,但是,筷子曾經發揮過的作用,依然為今人所關注。

 

yuandesign 發表在 痞客邦 留言(0) 人氣()

1 2